人在北宋,开局娶盛明兰 第23章 纳征

作者:起于微末呀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23:00:33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三月二十三,盛家纳征之日。

天色初晓,与盛家有些交情的亲故便陆续登门,连带着在盛家学堂寄读的几位勋贵女眷也早早到了。

府内一时间宾客云集,只是这满堂宾客中,究竟有几分真心贺喜,却未可知。

至少,齐国公府那位以高傲著称的平宁郡主,便是存着看笑话的心思不请自来。

席间众人皆是人精,见她眉眼间那抹若有似无的讥诮,心下便已了然。

只是谁也不明白,盛家何时开罪了这位贵人。

他们自然不知,自圣人赐婚旨意下达,齐国公府便再无宁日。

那位素来温顺的小公爷,竟像是被盛家六姑娘勾了魂,屡次顶撞母亲,闹得家宅不宁。

今日这场纳征之礼,平宁郡主便是要亲眼看看,这盛家庶女究竟要嫁个怎样的“良配”。

“来了!徐家的聘礼队伍拐进积英巷了!”

“在哪儿?快让我瞧瞧!”

几个年幼的孩童已迫不及待地挤到府门前张望,大人们虽端着架子,目光却也不由自主地飘向门外。

“咦,这聘礼队伍倒是不小,当真是盛家那门的?”

不知哪个没眼色的低声嘀咕,险些惹得王若弗当场发作。

幸而长女华兰及时按住母亲的手,才免去一场尴尬。

在王大娘子心里,旁人笑话徐行、笑话明兰都无妨,唯独不能落了盛家的颜面——这关乎她儿女的前程。

“徐府迪功郎徐行……聘……”

独特的唱聘声在积英巷悠悠响起。

这是汴京城的规矩,若聘礼丰厚,便要当众唱念,既显男方诚意,又给女家添光。

“竟还唱聘?这乡下来的穷酸,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噤声!且听着便是。若是出了丑,丢的也是盛家的脸。”

平宁郡主与邻座的小秦氏交换了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唇边皆浮起讥诮的弧度。

“聘金:白银伍佰两;聘礼:凤穿牡丹祥纹金钗一双、錾刻缠枝莲纹金镯一对、镂空螭龙金帔坠一枚……”

唱聘声不绝于耳,席间渐渐响起细微的抽气声。

倒不是这五百两聘金或是三金首饰有多稀罕,在座皆是见惯富贵的主。

令他们吃惊的是——那个靠润笔费租房的穷秀才,哪来的银钱置办这般体面的聘礼?

这些时日,徐行早成了各府教导女儿的反面教材。

主母们谆谆告诫:嫁人万不可选徐迪功这般,不仅嫁过去要吃苦,还要连累娘家蒙羞。

可眼下这份聘礼,便是娶盛家嫡女也尽够了,何况是个庶出的女儿?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头。

“上等俪皮——两张、束帛——五匹、酒水海棠醒——百坛。”

“百坛海棠醒?我没听错吧?”

“我方才听见的也是百坛……”

这下连王若弗和盛华兰都怔住了,母女俩不可置信地对视。

“真是百坛?”连称病多日的盛紘都忍不住追问,面色竟红润了几分。

这几日,“海棠醒”之名早已响彻汴京。

与从前那些浊酒相比,这清澈如泉、烈如火灼的新酒堪称绝世。

如今市面上一坛难求,便是出到三十五贯的高价,也只能在指定的酒楼现饮,不得外带。

在魏轻烟那阕《如梦令》的推波助澜下,这酒已成为风雅的象征,从文人墨客到富商巨贾,无不以品鉴海棠醒为荣。

“许是听错了?若是百坛,单是酒水就值三四千贯了……”华兰犹疑地低语。

“派人去看看便知。”王若弗性子急,立时唤来心腹女使耳语吩咐。

真金白银做不得假。

当聘礼队伍浩浩荡荡行至盛府门前,那装载酒坛的马车足足排了四辆。

媒婆捧着礼书,满面春风地迈进盛府:“盛家大娘子,这是徐府的礼书,请您过目。”

王若弗客套着接过,目光直接扫向末尾——白纸黑字写着“海棠醒百坛”。

她脸上的笑意顿时又真切了几分。

这份聘礼总值不下五千贯,便是在汴京官宦人家中也算丰厚,今日可算是给盛家挣足了脸面。

“孙婆婆快里面请,孔嬷嬷已在花厅等候。

这乞日之礼,还要劳烦二位多费心。”

两位媒人自去商议后续礼节,王若弗则招呼宾客入席。有人真心道贺,也有人强笑着告辞——比如那位面色铁青的平宁郡主。

前院的动静早传到了内宅。

不仅林栖阁那对母女听得眼热,连寿安堂的老太太都舒展了眉头。

“我早说过,明丫头是个有福气的。”老太太打趣地看向面泛红霞的明兰,“你瞧徐行自与你定亲后,这运势多旺?”

十六岁的少女再聪慧,也难免有几分虚荣。

徐行这般大手笔的聘礼,着实让她在姐妹间扬眉吐气,往后回娘家也不必再那般小心翼翼。

“祖母尽会取笑孙女。”明兰娇嗔着讨饶。

“好好好,不笑你了。”老太太敛了笑意,正色道:“不过你要记住,今日风光不代表永远风光。官场浮沉,最忌得意忘形。”

“孙女明白,定会时时提醒徐行谨慎行事。”这些日子与祖母朝夕相处,明兰对朝堂险恶有了更深的认识。

“你向来懂事,祖母放心。”老太太话锋一转,神色略显犹豫,“有句话,祖母不知当讲不当讲……”

“祖母请说。”

“徐行父母早逝,家中人丁单薄。你作为正室,当以开枝散叶为重,须知……”老太太顿了顿,“家族延续,才是根本。”

明兰垂眸不语。

她何尝不懂祖母的暗示?

可要她大度地劝夫纳妾,终究心有不甘。

“去我房里,把案上那几个匣子取来。”

待明兰捧着三个檀木匣子回来时,老太太已拭去眼角的泪光。

“这些原是我给你准备的嫁妆,怕你嫁过去受委屈。”老太太逐一打开匣盖,里面珠玉生辉,从首饰头面到孩童的长命锁一应俱全。最惹眼的,是那满满一匣一百二十八对足金小猪。

“这些是我从娘家带来的体己,你安心收着。”老太太取出一张地契,“这是柳曲巷的三进宅院,虽不及盛府宽敞,却也精致,正合你们新婚居住。”

又拿出一张:“京郊白通河的田庄,五百七十六亩上等良田,连带一片山林。若在城里住腻了,可去散心。”

“还有扬州的三间绸缎铺……”

“祖母,这些太贵重了。”明兰急忙推拒,“徐行与顾家二郎合酿的海棠醒日进斗金,我不缺这些。父亲也已按五姐姐的例,给我备了一份嫁妆。”

“他那点心思,你我心知肚明。”老太太轻笑,“如今你要出嫁了,他才着急弥补。”语气忽转深沉:“不过这样也好,他既以为这个女婿简在帝心,反倒能让你在娘家多几分底气。”

“有时候,不知情反倒是福气。”明兰轻声道。

“不说他了。”老太太执起明兰的手,“女子的嫁妆就是她在夫家的底气。这些你务必收好,万一……总不至于委屈了自己。”

暮色渐浓,寿安堂内烛火摇曳。

明兰望着祖母斑白的鬓发,忽然意识到,这些嫁妆怕是老人家筹备了多年。那一百二十八对金猪,何尝不是寄寓着四世同堂的期盼?

她终是红着眼眶,将匣子紧紧抱在怀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