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大匠 第62章 猛人聚会(下)

作者:洛星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9:39:24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林和内史腾说了一阵话,来到一个英气勃勃的中年将军面前,抱拳见礼:“林见过将军。”

中年将军抱拳回礼,满脸笑容:“王贲见过小先生。”

“王贲?”林眼珠子陷在王贲身体里,难以移开了。

王贲,王翦之子,灭魏国的主将。后来,率领十万秦军北上,攻入代地,灭了赵国残余势力公了嘉,又挥师辽东,灭掉燕国残余势力,活捉燕王僖,平定辽东,拿下朝鲜。班师途中,接到秦王的旨意,挥师从齐国西北进攻齐国,绕过齐国方城,突然出现在临淄城下。

当时,齐国的主力被蒙恬吸引在济水方城一带,国内空虚,万未想到,王贲的十万大军突然到来,齐王建只有投降的份。

因而,齐国是六国中未战而降的国家。

至此,六国皆灭。

王翦王贲父子二人,全程参与灭六国之战,功劳极大,因而秦始皇封王翦武成侯,封王贲通武侯。

自商君变法,到秦朝灭亡,一百余年间,秦国只有七人封侯,而王氏一门独占两侯。

一门两侯,何等风光。

远超秦朝另一军功家族蒙氏。

这还不算。

王贲之子王离,也是一员良将,河套之战时,蒙恬是主将,扶苏是监军,王离就是副将。

后来,扶苏蒙恬死后,就是他在掌控秦朝的北方主力军团。

巨鹿之战时,他率领二十万秦朝北方主力军团南下,山东群臣如张耳陈余宋义之流,都很惧怕他,不敢与之战。

就是项羽,破釜沉舟后,打的也是章邯率领的刑徒军,而不是与王离率领的秦军北方主力军团交战。

王氏,不愧是秦朝第一军功家族,三世将门,三世良将。

与王贲说了一阵话,林又来到一个雄姿伟岸的中年将领跟前,抱拳见礼:“林见过将军。”

“李信见过小先生。”中年将领抱拳见礼。

“李信?”林的眼睛睁大,仔细打量起来。

李信精通兵道,骁通善战,逐得太子丹,率二十万秦军灭楚。首战平舆,大败项燕;再战寝丘,又败项燕;攻占焉郢,再破项燕,三战三捷,追杀项燕上千里,打得项燕无还手之力,真的称得上势如破竹。

神奇的兵败,七都尉战死,打了秦国灭国时期最大的一个败仗。

也是唯一的败仗。

因而,后人认为李信不行,太年轻了,秦始皇骄傲了。

其实,兵败之事与李信无半毛钱的干系。

林看着秦王身边的熊启,在心里想:“李信兵败,不是因为项燕有多能打,也不是因为李信不能打,而是因为被秦始皇抹掉的人。”

秦国军律:“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背,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

李信这一败,当以国贼论处。秦王竟然未予追究,大出很多人意外。

责任压根就不在李信,而是秦王的锅,所用非人。

只可惜了,李信如此前途无量的将领,因此一战而前途尽毁。

虽然责任不在李信,毕竟他战败了,败军覆师的名声落在他身上。

林和李信说话,发现其人神勇豪迈,韬略万端,用兵不可名状,的确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

“或许,你败非所罪,因而你的后人无比昌盛。”林在心里感慨。

飞将军李广,就是李信的后人,虽然是神一般的路痴,终生未封侯。李信的后人还有李白李密李靖李渊李世民这些名垂千古的牛人。

李信,就是陇西李氏的始祖,唐朝皇室就是他的后裔。

林扭头,看着王翦:“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望,这里就聚集了两大始祖。

在林认识猛人的时候,群臣在秦王的带领下,已经查看完坝体。

秦王满脸笑容,目光锐利,从群臣身上扫过:“二三子以为如何?”

“此法简单好用,实是妙法。”熊启看着林,赞叹不已:“臣以为,当以此法筑水渠坝体,简单省事,能大为缩短工期。”

“大善!”众人齐声附和。

“无有异议?”秦王看着众人问道。

“无。”众人又异口同声的道。

“既如此,孤意决:就以此法筑坝。”秦王看着郑国,笑道:“有劳先生多费心,早日完成水渠。”

水渠完成之时,就是秦国开启灭国之战时。

对于扫灭六国,已经是秦国的共识,甚至于是天下人的共识了。

“诺。”郑国领命。

“水坝筑在这里,积水如此之多,也不能浪费了,二三子以为当如何处置?”秦王看着水库,想要利用好。

“敢告大王:臣意,当修水渠,把这里的水引到田间地头,以便百姓种地。”将作少府早就腹案,当即道。

“这里的位置不错,若是修渠的话,会方便附近数十里百姓,准!”秦王欣然应允。

“敢告大王:这么多水,不能光用来种地,可以在里面投放些鱼苗,用以养鱼,百姓可以捕鱼为食。”林又出主意。

“大善!”秦王欣然应允:“这事,就由治粟内史来做。”

治粟内史,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门,主要管理经济,进行收税,也就是秦国的钱袋子。由治粟内史来做此事,合适。

秦王查看完,带着群臣回去了。

“林,我们在咸阳担搁了这么长时间,也该回去了。”郑国看着林道。

“善!”林无异议。

唯一的问题就是,离开了咸阳,不能再住招贤馆,顿顿有肉吃。不过,秦王要赏他肉,到了工地上,也不会亏。

郑国和林同车而行,李斯留在咸阳,参与军机大事。

军机大事,还未议定。

“先去泾水,我们测算一番如何筑坝。”郑国提议。

以前的筑坝方案被推倒了,不能用了,需要一套新的筑坝方案。既然采用了林的建议,自然要把林带上。

林无异议。

二人直奔瓠口。

重回大本营,林多少有些感慨。

郑国肩头的担子太重了,他一刻也不想担搁,立时行动起来,调集人手,开始测绘。

此时,泾水浊浪滚滚,正是雨季时节,一年中水量最大的时候。河水中的泥沙远胜他时,真的当得起“泾水一石,泥数斗”的说法。

如此也好,正好可以测绘坝体的高度。

郑国指挥,林协助,调动人手,费时十来日这才完成测绘。

“坝长千丈,厚四百丈,高二十丈。”这是测绘得出来的最终数据。

秦国一丈是2.3米,千丈就是两公里多,四百丈就是九百多米,接近一公里了。二十丈,就是四十六米,接近五十米了。

“我当赶回咸阳,向大王禀报。”郑国忙着回咸阳见秦王。

林无事,回到工地上,接着修干渠。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