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80年代当文豪 第55章 不知诗好邱某人?

作者:今夜偷月亮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9 20:09:50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黄子平的这支英雄牌钢笔,笔尖特意掰弯了。

这年头许多人都会备一支这样的钢笔,用来写“大作”。笔尖掰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写出来的艺术字的效果。

这支笔,掰得极好。

邱石在一张红线信纸上,笔走龙蛇:

《起航》

那时,我们拆下肋骨

制成白色桅杆。

在浸透星光的港湾,

解开所有锚链。

/

地平线开始涨潮,

青铜的预言

在风中弯曲成

半部残损的罗盘。

/

而浪花啃噬着

被砂粒反复修改的

航海图背面——

幼鲸正用脊背

顶开全新的海面。

/

当所有罗盘都指向

空缺的极地,

唯有暗礁在深水中

用磷火缝制

不断破碎的航标。

/

候鸟群飞过的刹那,

船首劈开

无数个可能的远方。

新大陆的轮廓

突然在晨曦中

变得比羽毛更轻。

邱石放下钢笔,收工。

程建功乍一打量,这一行一行的,好像还真是诗歌,也不知道自己在期待啥,赶忙上前拿起红线信纸。

哪知黄子平反手给薅走:“你又不是诗人,你猴急个啥?”

程建功怒道:“你是?”

黄子平固然想先瞅一下,被他怼得悻悻然一笑,又把信纸递给围聚过来的三李一孙。

八只眼睛定眼看去。

“那时,我们拆下肋骨……”

轰!

仅是第一句,就把四人给镇住。

一种强大的意象扑面而来。

李志红情不自禁打个冷颤。

另三个老爷们,也是汗毛根根竖起。

这是多么悲壮与决绝的勇气?

再往下看。

“制成白色桅杆/在浸透星光的港湾/解开所有锚链……”

“白色”象征纯洁和理想,“桅杆”是船的支撑和方向,意味着这次起航,关乎精神与信仰。

“港湾”本是安全的、固化的,但“浸透星光”为它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却也虚幻的起点。

“解开所有锚链”,强化了决绝,意味着彻底与过去告别,义无反顾。

那么这首诗的第一节,便象征着一种巨大的自我牺牲,仿佛一代人试图从自己的身体内部,寻找材料,用以建造通往未来的工具,开启一场精神上的自我创造。

叙事宏大,感情壮烈。

思想深邃。

岂是一个“好”字能够形容?

接着看第二节。

忽然有点迷了。

“地平线开始涨潮”,可以理解为时代在巨变,未来正向人们涌来。

那“青铜的预言”和“残损的罗盘”是啥意象?

四人相视而望,皆是一脸费解。

他四人聚在一起,旁边还有个桌子,其他人想凑也凑不过来,望着他们一会眼神明亮,一会又皱起眉头,也不知道是个啥情况。

“说话说话。”

“别光顾着看啊,给评价。”

“到底写得怎么样?”

在大伙儿的追问下,孙霄兵恋恋不舍地从信纸上挪开目光,抬起头道:“好啊!写得非常好!”

嚯!

大家诧异望向邱石,不是连自己都说写得不咋地吗?

当然,他也说过比钱永革那孙子强点。

还真不带吹牛的?

李彤道:“跟这首一比,钱永革内真是个孙子。”

李矗附和:“我都不记得上次是什么时候,看到过这么好的诗。”

李志红接话:“或许,没有上次?”

姐们儿你可太抬举我了,邱石连连摆手,讪笑道:“没没没,肯定没那么夸张。”

程建功一头问号,真的假的呀,心说我还以为他要写个超短小说,多分些行数,然后弄得好像一首诗的样子。

黄子平也有点不敢置信,忙问:“怎么个好法?”

孙霄兵想了想,硬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好到他妈的我们,一时半会无法理解,你说呢。”

“……”

你确定这是在夸奖?

黄子平虽说不是诗人,但高低当过编辑,眼光还是有的,伸手道:“来来来,稿子拿来我看看。”

这一看。

眼珠子猛地一凸。

丢雷老母啊,这就是所谓的写得不好?

不过看着看着,也有点迷。

这首诗意象太深远了,得仔细推敲,还真不是读两遍就能理解的。

程建功问:“老黄,真写得好?”

“这么跟你说吧,看个两句,你就知道这首诗不简单,好比古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姑娘,仅从露出来的眉眼上,你也能判断出是个美人。”

程建功眼珠瞪圆,没吃过猪肉,咱还没见过猪跑吗,自认也有几分诗歌鉴赏能力,急忙去抢稿子:“给我瞅瞅!”

他一边看,一边念。

也算让宿舍里的人都读到了。

然后皆是眉飞色舞,黄子平不愧是编辑,刚才那番形容太贴切了。

——虽然我不懂,但它好厉害的样子。

孙霄兵迫不及待道:“石头,解读一下?”

一双双大眼珠子盯在身上,弄得邱石有点慌,怎么有点往事重现的感觉呢。

就这首诗,不至于吧。

还是文化断代给闹的。

“诗这玩意,我认为是让别人解读的,自己解读有个啥意思?”

邱石摸向门口,准备开溜,“劣作劣作,大家权当看个乐子。当然了,怼到钱永革脸上没问题,让他搬个马扎去垃圾堆里坐着。你们忙,我还有点事先撤了。”

哧溜闪人。

他一走后,有些话大家也好讲了。

李彤狐疑道:“搁这装蒜的吧?”

李志红接话道:“有没有一种可能,人家对待作品的标准不一样,是拿《唐诗三百首》作参照?”

“……”

孙霄兵望向黄子平,问:“怎么搞?”

“什么怎么搞,贴出去啊!震不傻钱永革那个孙子,我堂堂文学专业,也是他能挑衅的?”

“不等着在创刊号上发表?”

“等个毛!人家都骑到脸上来了,再说贴在楼里怕啥。”

“贴!”大家一致赞同。

不多时,三楼楼梯口人满为患。

一个个学生盯着墙壁上贴着的那首诗,惊啧连连。

“诶?邱石写的,不是说他不会写诗吗?”

“新消息:邱石也写过诗,他说不会写,只是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

“我你妈呀,这还叫写得不好?”

“人家七七级文学班都讨论过了,邱石是什么级别?刚从《人民文学》改完稿回来,也不知道马上有什么大作要发表,眼光岂是我等屁民可以比拟,这样的诗在他看来,就是写得不好。”

“我突然不讨厌邱石了,这是何等谦虚低调的精神。”

“对文学抱有绝对的敬畏之心,满怀赤诚啊!”

好多学生眼睛都搞红了。

325,古典文献专业的男生宿舍。

处在风口浪尖上,钱永革没好出门,手里拿着室友誊抄回来的《起航》,看半天也没看懂写的个啥。

“什么玩意儿,读都读不通,我绝对不承认我的诗比他差!”

消息在宿舍楼里疯传,二楼的系办公室那边,自然也不会绝缘。

中文系教师团队里,爱诗之人自然不少,四十六岁的青年助教谢勉,腿脚比较利索,三步做两步爬上楼。

他本身就是诗人出身,当年又受过徐迟的提携和影响,直到现在都保持着钻研诗歌的兴趣。

“来来,看完的同学让个位置,我看看是怎么个事。”

眼前高个头消失,盯着墙壁上的诗作,品读一番后。

谢勉惊为天人,小声嘀咕道:“妈的,写得这么牛?”

然后默默掏出小本本,摘抄起来。

读这首诗,如饮佳酿,值得细品,细品啊。

“谢老师,这首诗该怎么解读啊?”

“看不懂?”

“好像有点深的样子。”

“什么好像,就是很深,晚上二楼大间,带好马扎!”

发现学生们普遍看不懂,谢勉认为有必要给他们讲讲。

这首诗不一般,很不一般呐!

他都没有想到,邱石居然还有这等诗才?

这是要往没有短板的方向发展?

不过这小子最好不要被徐老知道,否则……嘿嘿,不得抱着舔啊。

傍晚。

三十二楼,二层的大房间里。

人满为患,中文系学生几乎尽数到齐,还有堵在门口的,趴在窗台上的,听到风声从外系摸过来的学生。

邱石也在。

被梁左等人硬拽过来的,否则直接抬。理由是老师讲他的诗,他好意思不在场,这么不给面子的?

姜晓那边的任务,梁左也顺利完成。

对于学习的机会,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姜晓,自然不会错过,也在某个无人会注意的角落。

钱永革同样在场,他不觉得自己的诗差了,昂首挺胸,他倒要看看,邱石这首读不懂的屎,好在哪里。

谢勉老师特地搞来一块自制小黑板,把邱石的《起航》抄写在上面,表情显得十分亢奋,语调激昂地解读起来。

第一节诗的解读,倒是跟三李一孙,大差不差。

“我听有些同学把第二节中,‘地平线涨潮’解读为时代在巨变,浪潮向我们涌来,也是非常正确的,那么‘青铜’是什么呢?

“大家想想看,读到这两个字眼,是不是会诞生一种古老而沉重的意象,它其实代表的是固化的意识形态。

“那些曾经的‘预言’和所谓指引,在新时代的‘风’中,已经‘弯曲’和‘残损’,‘罗盘’于是失去了可靠的指导功能。”

底下同学们恍然大悟。

果然寓意深刻。

好的诗作,即便当时没读懂,也能从文字中感受到迸发的力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