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之网球天王 第19章 未来的道路(上)

作者:凡者无心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20:50:31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小陆,想不想进咱们省网球队?”

陆也一愣,看王科的意思,是想把他拉进体制内培养啊。

他抬眼看向王科,这位身形健硕的科长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甚至还藏着一丝按捺不住的急切。

“王科,省队的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您能给说说吗?”陆也没有立刻应下,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审慎。

他得好好比对一番,毕竟他熟知的体制培养模式,还是上一世的老黄历。

王科显然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他带着陆也走到休息区的角落:“我们浙东省网球队是国内老牌劲旅,有三名国家队现役队员。进队之后,省队会配备专业的技术教练和体能师,根据你的身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而且训练场地、器材、甚至出去打比赛的差旅费,都不需要你操心,队里也全给包了。”

他顿了顿,又抛出重磅诱惑:“而且省队每年有固定名额参加全国青少年锦标赛、青运会这些大赛,要是能打出来,进国家队集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学习怎么办?”陆也顺势抛出第二个问题,“我现在还是高一学生,省队的训练会影响上课的吧?”

王科坦诚道:“省队有合作的体育中学,课程会根据训练时间调整,平时上午进行网球专项训练,下午就去体校的文化课班上课。”

“说实话,训练和学习肯定要找平衡,节奏跟普通学生没法比,但规划好了能把影响降到最小,甚至能互相促进。”

“不过”,他话锋一转,看着陆也的眼睛说:“以你的天赋,或许没必要困在高中课堂里。等打出成绩,走体育单招、特招进大学,可比挤高考独木桥容易多了。”

陆也问出了第三个问题:“那赛事奖金如何分配呢?”

王科的神情凝重了几分,显然这是个敏感话题,不太好回答。

他斟酌着措辞:“赛事奖金的分配,会根据不同的比赛项目和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个人到手的部分比例差不多是20-30%。如果成绩突出,比例还能再谈。”

陆也沉默着点点头,看来这一世的体制培养路线,和上一世没什么大差别。

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没必要再问下去了。

“我还需要考虑一下。”陆也看着王科,目光坦诚,“这件事太大了,我得和父母商量后再答复您。”

陆也的答复在王科的意料之中,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陆也:“这是我的私人电话,这个月内给我答复就行。不过机会不等人,你好好考虑清楚。”

接着,他又勉励了陆也几句,便和同行的李科一起离开了赛场。

陈凯送了他们一程,转身要回办公室时,却被陆也突然从身后叫住。

“陈主管,我能占用您一些时间吗?”

------------------

陆也回到家已经是傍晚。他刚打开家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气。

“回来啦?”母亲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眼角的笑纹里盛着暖意,“比赛打得怎么样?”

“赢了。”陆也换着鞋,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饭桌上,母亲不停地给陆也夹菜,父亲则饶有兴致地打听比赛细节。

陆也简单说了说比赛的过程,却对赛后王科的邀请只字未提。

他知道父母都是普通上班族,对职业体育一窍不通,冒然提起只会让他们徒增焦虑。

晚饭后,陆也回到房间,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

他在考虑未来的道路。

有一点他很确定:将来要做职业网球运动员,靠网球吃饭。

论自身条件,他有这个能力,前世的经历和【系统】的助力加持,使他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论外部环境,网球在这个世界的热度更高,商业价值远超前世。只要能打出成绩,金钱和社会地位根本不用愁。

所以,往网球这条路走是肯定的,问题是选哪条道。

体制内的培养路径,就像体育局的王科所讲的,进入省队由国家培养。

前世陆也走的就是这条路。

诚然,体制内有专业训练保障,还能省一大笔培养费,但陆也不想重走老路。

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是家庭阻力。父母虽然开明,但骨子里还是传统观念,肯定不希望他放弃稳当的学业,去走职业体育这条风险未知的路。尤其是以他现在的成绩,考个好大学根本没问题。

其次是体制内限制太多。陆也倒不是嫌奖金分成少,低级别赛事的奖金本就有限,其实还不够国家垫付的培养成本。

真能打出来单飞时,分成比例是可以谈的,就像前世的郑钦文,只需要上交11%给中网协,大头还是自己拿着。

体制内培养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两个地方:

一个是强制参加非职业赛事。

网球是高度商业化的体育项目,职业选手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与国际赛事体系深度绑定。

以前世的赛制为例。男子网坛有职业网球联合会(ATP),女子则有女子网球协会(WTA),再加上负责青少年和低级别赛事的国际网球联合会(ITF),这三大组织构建的赛事网络遍布全球:全年六十多站巡回赛、数百个挑战赛,决定着职业选手的积分排名与奖金收入。

对运动员来说,每一站赛事的积分都关乎世界排名,而排名直接决定了能否参加大满贯、大师赛这类顶级赛事。

而每一分奖金则支撑着团队运营,从教练薪酬到体能师费用,从理疗康复支出到跨洲飞行的差旅成本,都得从赛事奖金里折算。

因此,职业选手的赛程表必须像钟表般精确,哪站赛事必须保分,哪站需要战略性放弃,哪段时间留给身体休整,都是基于长期规划的精密计算。

可体制内的赛事安排却往往与此冲突。全国锦标赛、省队对抗赛、全运会预选赛……这些赛事带着政绩考核的任务指标,常常被强行塞进运动员的赛程表。

往往巡回赛正打到关键阶段,却被要求中途飞回国内参加一场积分微薄甚至没有积分的区域性比赛。

这意味着之前积累的竞技状态可能断层,辛苦挣来的排名积分可能下滑,更可能因为密集赛程拖垮身体,无疑是在透支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体制培养的另一个问题是球员无法自己决定更换教练。网球教练不光是教技术的,还得管战术、管心态,甚至管生活,就像找搭档,合得来才能出成绩。

这种“合得来”比什么都重要。就像有的球员需要严厉鞭策,有的则需要温和鼓励,一旦教练风格与运动员特质相悖,技术提升就会陷入瓶颈。

所以职业赛场里更换团队里的教练成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体制内安排教练,除了专业考量之外,还往往掺杂着资历、人情等非专业因素。体制指派的教练可能经验丰富,却与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南辕北辙;即便磨合多年始终无法共鸣,运动员又没有权力更换。多少有潜力的选手,就因为被捆绑在不匹配的教练团队里,最终慢慢消磨了天赋。

第三,陆也不想成为一个只会打球的“工具人”。他见过太多体制内的运动员,退役后除了打球一无所长,面对社会时像个局外人。

他爱网球,却不想被网球定义一生。他要的是在追逐冠军的同时,拥抱世界的丰富与多元。

所以他不准备抛弃高中生活,也不准备放弃之后的大学学习。

但是,不走体制内的道路,选择个人单飞,困难也很多。

家庭自主培养肯定行不通,家里没这个经济实力,父母也不会同意。

靠企业或俱乐部赞助?现在也暂时没这个条件。

他目前的战绩,就只有个内部选拔赛冠军,想要吸引到企业的全额赞助,基本不可能。

而且,企业的赞助也是不好拿的,是拿未来商业价值换的。

这么梳理下来,符合陆也要求的发展路径,起码得满足三个条件:

1、能够长期提供专业的训练。

2、费用不能太高,因为陆也暂时还没有赚钱的能力。

3、不能过分透支未来的自主权。

天底下能有这种占尽好处的发展之路?

有的,兄弟,有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